欢迎访问365bet备用服务器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内部职工交流

残疾人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5-07-28  访问次数:1字体:[ ]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状况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事实上,智力的异常,常导致其他心理功能出现异常。

  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情绪在心理是否健康中起着核心的决定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的人,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判断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在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5.能动地适应环境

  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一个与社会能够保持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认识的人,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6.保持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7.符合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近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就意味着其心理发育有问题,且欠缺自我调节的能力。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

   

第二节 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周围环境提供的刺激(感觉到)下发生和发展的。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残疾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容易产生自卑感,常有孤独感,比较敏感,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富有同情心

一、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包括:

  (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致截肢或先天性短缺。

  (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

  (3)脊柱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而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

  (4)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因外伤、疾病、先天异常造成畸形、偏瘫、截瘫等躯干或四肢功能障碍

  任何人当知道自己的躯体伤残以后,均会产生一种“丧失”的体验,这种“丧失”的体验会引起残疾人强烈的情绪冲击,进而可能产生明显的异常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或较严重的精神症状。一般的心理过程:

  否认期(不!不可能!)

  愤怒期(为什么是我?)

  协商期(想方设法去改变)

  沮丧期(是的,是我)

  接受期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

  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出现情绪反应。他们做事认真、刻苦,能自我克制。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肢体残疾人也希望以一个“成人”的角色进入社会,要求取得与成年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

  他们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

  先天性或儿童早期致残者独立意识的强弱,与养育者的态度非常有关。 

  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

孤独与交往需求的矛盾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肢体残疾人虽处在孤独之中,但同样渴望与人交往、需要友谊和企求被别人理解,希望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语言障碍,社会人群的歧视,使得肢体残疾人把这种交往的欲望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使其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另一方面,肢体残疾人的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自尊是个体健全心理的支柱。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肢体残疾人同样也有自尊心,并非处处事事依赖他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并和其他正常人一样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

  残疾人可能在生活和就业方面所遇到更多的困难,遭受更多的挫折,得不到足够的帮助,有的受到厌弃与歧视,或者得到不合时宜的怜悯,这些都会促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情结。

  在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发展中,相当一部分肢体残疾人显示不主动与人交往等内倾特征,表现出倔强和自我克制的性格特点。

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生活的艰辛,使肢体残疾人的快乐体验较少,而屡经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

  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多疑,过分自我保护,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

  对与自己一样残疾的同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相互之间感情十分融洽。这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缺陷,大家在一起更愿意倾吐自己的心里话,有利于交流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感受。

  肢体伤残,但其他器官尤其大脑健全。他们兴趣广泛、思路清楚、想象丰富、有洞察力,内向、稳重、做事认真,具有严格的道德观念,常常思考丧失能力的困惑以及能力重建的问题。冷静的思考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碰撞,常常产生难以掩饰的焦虑情绪。

生理补偿与心理补偿

  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称之为生理补偿。 

  有缺陷的人都有一种补偿缺陷的强烈要求,这种要求就是心理补偿的表现。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肢体残疾人为了补偿自身的生理缺陷所带来行动不便而采取一种补偿性行为。

  补偿行为如果发展到极端,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的功能得到超水平的发展,甚至将缺陷转化为特长,将低能转化为高超的技艺,培养出超群的能力。

  从生理上看,身体在努力弥补缺陷,尽量使之平衡;从意志上讲,精神的极度投入,也使生命有了亮色。在生理补偿的基础上,善于发挥心理补偿,才如此造就了很多的成功人士。

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矛盾

  语言年龄是指一个人的语言发育水平。

  生理年龄是指一个人的实际年龄。

  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为呼吸、发音异常;构音运动异常;听觉障碍。

  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矛盾使得脑瘫患者交流存在障碍,对周围的事物,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及向他人表达自己意愿的意志能力低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难以养成主动性,容易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从而阻碍了本来具有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面对现实,认真地思考,怎样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对于多数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而是给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残疾进行不屈斗争的条件,因而肢体残疾人常常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正是由于许多肢残人有着坚忍不拔的品质,才能够看清自我价值,分清优势劣势,重新定位自己。

  他们不仅能跟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还可能为社会做出比正常人更大的贡献,有些成为超越正常人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如:罗斯福、保尔·柯察金、张海迪、桑兰等。

  掌握与肢体残疾、脑瘫者沟通的技巧

  (1)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肢体残疾、脑瘫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的样子来。

  (2)不要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

  (3)不要要用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也会通过眼神悟出志愿者的怜悯心理来而有伤自尊。

  (4)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类的词,即使是相处得非常熟悉、关系非常好的人,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

  (5)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二、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包括盲、低视力两类:

  盲:最佳矫正视力0.05以下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

  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0.05—0.3之间

盲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盲人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盲人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结构组成,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

  2.空间知觉的形成

  盲人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例如,盲人跳远运动员凭借步幅移动的运动觉形成距离感,从而能够在自己最佳的距离内助跑和起跳。有些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人们称这种能远距离感知障碍的“奇怪”现象为“障碍觉”。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3.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或形成不了完整的视觉表象。

  如盲人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不要轻易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盲对个体注意的影响

  1.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强而无意注意亦有所增多。 

  其它感知觉通道利用率的提高,其有意注意加强。又由于这些通道的注意选择性均不如视觉通道,故其无意注意也随之增多。

  2.盲人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减少而对第二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加强。

  视觉表象对盲人注意的吸引力相对减弱,语词的注意和感知通道应用频率高。

  3.盲人的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缺乏(或少有)视觉系统无意注意的干扰,盲人的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盲对个体记忆的影响

  1.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盲人的听觉表象、触觉表象、运动觉表象、嗅觉表象等比较鲜明和稳定,而且在这些方面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发展。 

  2.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

  盲人因为视觉缺陷而缺乏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常常需要识记一些需要识记而又不理解的东西,如物品存放的位置、衣服颜色与款式及面料的搭配等等。

盲对个体想象的影响

  1.听觉想象比较丰富

  他人讲话的语调,文学作品中的语句,音乐的旋律等都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2.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

  由于个体的想象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多数盲人很难产生色彩斑斓、景色如画的想象。

  3.想象常常带有个人和情感色彩

   如听到亲切温和的声音,再加上受到宽松的对待,会将对方想象得很美丽。相反,听到严厉的声音,受到严格的对待,会将那个人想象得很丑陋。 

盲对个体思维的影响

  1.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

  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进行形象或抽象思维。有的盲人常独自沉思默想,长期的动脑使他们思维更敏捷。 

  2.用自己可以感知的事物进行推理

  盲人容易用物体的一部分或用自己已知的类似的事物来进行推理,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3.形象思维缺乏

  盲人由于缺少视觉表象,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盲对个体语言的影响

  1.学语言的动机比较强烈

  通过语言来获取信息满足的需要比较迫切,词汇的掌握及口语的发展可能比普通人要快。 

  2.模仿发音整合困难

   缺少了视觉在模仿发音过程中的整合作用,无法模仿正确的面部表情,不可避免地出现发音不准、颤音等现象,甚至在发音时出现面部上的多余动作。

  3.词与事物形象脱节

  由于感性经验的积累慢而词汇积累快,在词汇和事物表象之间发生脱节现象。不能理解“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白雪皑皑”“雪白”等词汇。

  4.注重自己的表达

  注重自己表达并占据主要话题,而忽视了对方的沟通与参与。缺少体态语言。

  掌握与盲人沟通的技巧

  (1)对盲人避讳“瞎说”“瞎猜”“瞎想”“瞎……”等不文明不尊重的词句,免得刺伤他们的隐痛。

  (2)第一次见面可以尽量多地告知对方关于你的信息,让他有信任和安全感。

  (3)来到他们的身边和离开他们的身边一定要有声音或动作示意。

  (4)对他(她)讲话时先说他(她)的名字,提示正在对他(她)说;并保持正常的语调和语音与他们讲话。

  (5)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如“把水杯放在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那儿”;“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在这里”。

  (6)别以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作”——其实他们有可能“看到”,有可能听到,有可能猜到。

  (7)不断向他(们)解释你所看到的一切或他关心的物品。 

  (8)见到好几个盲人在场时,宜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

  (9)让盲人等待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有所倚靠,而不是让他觉得“孤苦伶仃”和有无依无靠的“广场恐怖症”。

  (10)鼓励盲人使用残存视力。

  要当他的“眼睛”,而不是做他的“手”——需要的是“借”你的眼并通过嘴翻译给他,而不是替他做他能做的事。

三、听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听力:就是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人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大脑颞叶部位的听觉中枢几部分组成。听觉系统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听觉的产生。

  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聋人认知世界的独特性:

  你听到笑的声音,我看到微笑的脸。

  你听到快速的脚步,我看到律动的步姿。

  你听到警报器声响,我看到闪动的红光。

  你听到轻快的音乐,我感受到重复的鼓击。

  你听到树叶沙沙作响,我看到摇曳的叶子。

  你听到人们的歌唱,我看到手语歌在舞动。

  你的世界是充满声音,而我的世界是一片哑然。

  听力残疾人性格比较外向,倔强、耿直豪爽、好胜心强、做事专注。

  他们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不掩饰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较为固执。不善于控制情绪。

感知觉特点

  听力残疾人因听力损伤而对事物的认识不完整、不准确。

  两种信号系统脱节,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步。

注意特点

  声音刺激一般不易引起听力残疾人的注意,而来自视觉、触觉、振动觉的刺激可使他们容易产生和保持注意。

记忆特点

   听力残疾人的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的表象要比听觉表象多,但对语言材料的记忆要差一些。

语言特点

  听力残疾人有声语言发展滞后是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缺陷之一。

思维特点

  思维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性特点。注意事物的外在特征而忽视事物的本质特点。

  与听力障碍人的沟通技巧

  (1)当和听力损伤人谈话时,应时常和他们保持视线的接触。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轻拍他们的肩膀,或挥动一下手部或用其他手势,以吸引他们的注意。

  (2)清楚地、缓慢地说话,但无需过分夸张口型。不要向他们高声大叫。

  (3)当这个人可能依赖读你的嘴唇来理解谈话时,不要捂着你的嘴。

  (4)说话时不要左右走动。

  (5)说话时我们应面对光源。

  (6)如果听力损伤难以理解我们的说话,我们应该将原来的句子重新组织,而不是不断重复原来的句子。他们也可能需要动作的提示。

  (7)如果他的话很难理解,可请他重复一遍。

  (8)与听力言语残疾人交往时,要主动为对方解释或者翻译周围发生的事情,并坦然面对听力言语残疾人的眼神。

  (9)如果听力损伤个体配有助听器,要检查助听器是否操作正常,同时留意他们是否正在使用它们。

  (10)听觉受损可能害怕独自留在黑暗的环境中。应留意夜间要有足够的灯光。

  总之,在与残疾人交往和工作过程时,如果忽略了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残疾人居高临下,漠不关心或者缺乏耐心、爱心和诚心,违背残疾人的心理规律,那么工作肯定会遇到困难或者是被动的,甚至会碰壁。

   

                          第三节  促进心理健康具体方法

  也许很多人会说,谁都愿意有一个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让人烦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总是保持好心情? 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时两个遭遇同样不幸生活事件的人,一个能够泰然处之,另一个却痛不欲生。对此现象,心理治疗家有专门的表述:不是已发生的事件决定了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心理学上称之为“信念”),决定了人们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发生事件,而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并解释我们所面临的事件的。

一、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

  自我认识是一辈子的事,因为人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所以就会对自己有不断的认识与发现。

  此处所提的自我认识,更多是从微观上谈,是指对自己的一些最基本情况的基本了解,包括:生理的我——自己的身体特点,如外貌、躯体健康状况;心理的我——自己的心理特点,如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志向、抱负等;社会的我——自己的身份特点,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学历、社会角色、性别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等;还有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赖的外在资源等。

二、确立目标,规划未来,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在一张纸上按重要程度递次写下自己最想实现的五个目标,然后从第一个目标开始,逐个问自己:“这真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标吗?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或影响,如果不是为了虚荣或面子,我还会要这个目标吗?”自问以后,把不是你自己真想要的目标删去,然后认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把它写下来。

三、能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满足需要的方式却有优劣之别。有的人以破坏性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

四、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

  1、自爱爱人——自爱的人不会放纵其行为,并使其行为朝有意义的目标进行,并会喜欢、理解他人,并被他人喜爱。

  2、自信信人——自信的人处事积极,容易信任他人,并被他人信任。

  自尊尊人——自尊的人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轻举妄动,会以同样的心理尊重他人。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自助助人——自励、独立处事的人是自助的,“助人为快乐之本”。

  4、学会以喜悦、欣赏的态度接纳自己,并在此前提下以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的方式发展自己。
五、能保持开放积极的心态

  这首先是指能敞开心扉面对世界,让欣赏和选择多于批判和拒绝,这能使我们与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交流,也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其次也指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不要说成长与发展,连生存都会出问题。

  富于幽默感。

  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埋怨,勇于挑战。

  乐观进取。

六、注意身体健康、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身体健康的人通常精力饱满,这不仅有助于其处理与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人得以享受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一个总被躯体疾病折磨的人,既使他很坚强,他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受影响。所以,身体健康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一个人完全有可能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获得身体甚至心理上的健康。大自然是人身心健康的天然疗养院。

七、善于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乐趣是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其他两项是生活与感情),工作的同时又对我们享受后两种乐趣提供了物质条件。要能享受工作,就要尽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暂时做不到,就要努力去学习并喜欢自己现有的工作。在每一件细小工作中体验成功的价值与希望。

  经营好你的家,这是你幸福感的来源。

  有效地工作(学习)才是有趣的工作(学习)。
八、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很多时候人们的情绪受到困扰,甚至积郁成疾,实际上只是由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问题,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备此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练习一题多解,也就是不论面临什么问题,都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九、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我们要具备社会支持理念。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彼此支持共同发展的。我们还要了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人会使助人者也能感觉快乐,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亲密程度。

  其次,要懂得区分社会支持系统中不同关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时候人们求助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社会支持系统,而是因为他不懂得区分远近亲疏。(人际关系的三层理论)。

  再次,对别人的支持,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报。最后,我们既要具备利他与助人的精神,又要学会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实在帮不上忙时就要及时、明确地告诉别人,以免耽误别人的事。

  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学会倾诉、学会倾听。
十、养成客观的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知己之存在,也知他人的存在。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不可固执己见。

十一、学会忍受现实,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类事件,它的发生是不可逆的,带给当事人的痛苦是永久性的,如亲人丧失。面对这类事件,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具建设性的事,就是正视现实,学会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摆脱痛苦并且有助于个人成长的事上。将痛苦转化为激励自己成长的资源,我们的痛苦就没有白受。

  如果自我调节和向亲友寻求帮助都不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或困扰时,我们还可以寻求专业帮助,即向心理治疗师求助。 很多人对此有顾虑,总觉得看心理治疗师是很丢面子的事,怕因此而被人说成“有病”或“不正常”。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100%正常的人,就是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也一样。更何况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转折点,而有效处理问题往往能使心理危机成为心理转机。

    总之,我们了解残疾人心理知识,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冷静清醒地分析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因果关系,消除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紧张、孤独、无助和自卑心理,不仅为我们的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和谐的、积极氛围,而且也是我们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和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