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365bet备用服务器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康复服务 > 康复知识普及

南通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规程(试行)

发布时间: 2013-10-21  访问次数:1字体:[ ]

第一部分南通市脑瘫儿童康复工作规程

  一、宗旨

  维护儿童基本权益,以科学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为指导,开展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帮助儿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学术用语

  (一)脑瘫定义: 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二)诊断条件: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三)临床分型:

  1、痉挛型(spastic):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2、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athetoid),舞蹈样动作(choreic),肌张力不全(dystonic),震颤(tremor)等;

  3、共济失调型(ataxic):以小脑受损为主;

  4、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

  5、混合型(mixed)。

  (四)脑瘫康复治疗训练脑瘫是一种综合性残疾,因此脑瘫儿童需要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训练。康复治疗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康复治疗训练,并与日常生活的各种动作结合起来。

  三、康复器材设施:

  应配备基本的治疗器材设施,如角椅、体操垫、姿势镜、站立架、学步车、斜床、平行杠、助行架、插板、平衡板、滚筒、巴氏球等运动训练设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用器械、日常生活自助器具等;对弱智儿童开展早期启智教育,认知,语言交往,适应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特殊教育和训练的设施设备。

  四、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配置:

  非医疗康复机构必须具有一名以上康复治疗师(士),二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引导员、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等。

  医疗康复机构必须具有一名以上康复医师,二名以上康复治疗师(士),二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引导员、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等。

  五、各种工作职责

  各种工作职责清晰;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如下

  (一)康复治疗师职责

  1、负责运动功能的评估,如: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体位转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评估;

  2、负责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如增强肌力、耐力的训练,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进行步态行走的训练,提高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

  3、负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评估和训练;

  4、必要时开展简单的言语矫正和心理治疗;

  5、开展电疗、热疗、光疗、磁疗等物理因子治疗;

  6、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二)语言治疗师职责

  1、开展语言功能的检查和评估,对构音器官功能、失语、听力和吞咽能力进行检查;

  2、负责言语、构音器官、吞咽功能的训练;

  3、指导使用非言语性语言沟通器具;

  4、必要时提供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5、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三)心理工作者职责

  1、对儿童进行临床心理测试和评定;

  2、从心理学角度对儿童的功能训练提出意见;

  3、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治疗;

  4、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四)引导员职责

  1、观察脑瘫儿童的生活实际情况,确定康复目标,开展康复训练;

  2、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给脑瘫儿童正确清楚的示范;

  3、激发脑瘫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地发展,提高自信心;

  4、收集各种废旧物品,指导儿童共同制作玩具;

  5、具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儿童完成动作,巩固原有的技能;

  6、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五)感觉统合治疗师职责

  1、开展感觉功能的评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2、指导儿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设计训练游戏;

  3、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六)社会工作者职责

  1、根据儿童的残疾程度及社会处境,评估回归社会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2、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儿童解决困难,为儿童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3、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六、工作流程

  (一)交接对初次诊疗和康复训练的儿童,做好交接工作,了解儿童的医疗和康复情况;

  (二)检查评估  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初次评估,拟定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档案;

  (三)康复训练  康复小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四)中期评估  经过一个时段(30天以上)康复治疗训练,对康复儿童进行中期评估,根据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五)出院评估康复治疗训练结束时,对儿童的总体功能情况、康复效果进行末期评估,提出今后康复建议。

  七、康复评估工作制度

  (一)所有康复治疗训练的脑瘫儿童必须进行康复功能评估,评估主要包括:运动、感觉、知觉、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等方面。

  (二)评估由康复治疗师、特殊教育老师、矫形器工作人员、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共同参加。

  (三)康复功能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儿童的功能状况、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并估计康复的预后。

  (四)各相关工作人员要把评估资料加以整理,写出书面摘要,提出康复建议,拟定康复计划,并放入康复档案之中。

  (五)对限于病情、技术或设备条件而康复有难度的儿童,经评估后应转送上级康复专业机构康复。

  (六)在一个康复周期中,至少包括三次评估:初期评估作为制定康复计划的依据,中期评估作为调整康复计划的依据,末期评估作为评价康复效果并提出进一步康复建议的依据。

  八、康复治疗训练工作制度

  (一)脑瘫儿童康复一般安排一到两个疗程(3-6个月)的康复治疗训练,每个患儿实行三期评估制,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

  (二)康复治疗师负责对脑瘫儿童实施康复计划;每月有机构业务或行政检查两次,进行点评,对康复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根据儿童康复训练的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训练计划。

  九、儿童脑瘫康复诊疗规范(可参照执行)

  (一)康复评定

  1、运动功能评定

  (1)肌张力的测定:可采用神经科分级或Ashworth评分等方法。

  (2)原始反射:包括紧张性迷路反射、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拥抱反射、呕吐反射、觅食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躯干内弯反射、握持反射、咬合反射和交叉伸展反应。

  (3)自动反应:包括调正反应(头部侧面调正、俯卧位头部调正、仰卧位头部调正、抬躯反应、躯干旋转调节反应),平衡反应(俯卧位、坐位、垂直悬空位的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头部朝下、向侧方、向后的保护性伸展反应,放置反应)。

  (4)随意运动:

  1)听刺激的反应和发声(听力、视力跟踪,周围视力、发声)。

  2)头部和肩胛带粗大动作的控制(头部的正中控制,头部的前后控制,头部的平衡,通过肩部支撑身体重量)。

  3)上肢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控制(双手放开,双手放至中线,抓大的物件,抓小的物件,伸手抓物,合并、转移物件)。

  4)躯干和下肢的粗大动作控制(坐位时的背部伸直,髓部自主活动的运用,翻身、俯卧位行进,保持坐姿的能力、坐起、站起、行走)。

  2 .与发育相关的活动能力评定

  (1)一般情况评定:包括视觉(注视、追视)、听觉(低频、高频)、沟通(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情绪行为等。

  (2)随发育进展的运动能力评定:包括卧位、坐位、站位、步行、手部活动及高级体能技巧评定。

  l)卧位活动:仰卧位 ― 姿势;头部控制;上肢控制;下肢控制;转身。俯卧位 ― 姿势;前臂支撑俯卧;直臂支撑俯卧;匍匐爬行;俯卧转圈。

  2)坐位活动:坐在地上 ― 仰卧~坐;圆坐;保护性支撑反应;坐位转圈;坐位~俯卧或仰卧位。坐在木箱凳上 ― 坐在地上一坐在凳上;辅助下坐;独立坐;坐~站;站~坐在凳上;坐在凳上的活动。

  3)站立:用辅助用具站立;完全独立的站立(独站;站立~蹲下;蹲~站立;从地上站起)。

  4)步行:用辅助用具步行;完全独立的徒手步行。

  5)高级体能技巧活动:徒手向前行(停一走回原处物件向前行;单脚站立;跨越障碍物;跑 4.5m (停一跑回原处);踢大球仍能保持平衡;跳高;跳远;单脚跳;上楼梯(四级);下楼梯(四级)。

  6)手部活动:平放手;抓握及放开;手指活动;双手协调的活动;书写活动。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进餐、如厕、梳洗、穿衣等。

  1)进餐行为评定:用手进餐,持器具进食,进饮,预备餐具桌。

  2)如厕评定:坐下便盆/从便盆起身,控制大小便,穿/脱裤子。

  3)梳洗评定:洗手/面,刷牙,开/关水龙头,梳头,在指导下自己洗澡。

  4)穿衣评定:自己脱衣/裤/鞋/袜,自己穿脱衣/裤/鞋/袜。

  (二)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l)运动疗法:是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可采用不同学派的脑性瘫痪运动治疗方法,如 Bobath 法、 Vojta 法、 Temple Fay 法、 Doman Delacato 法、 Peto 法(引导式教育法)等。一般常用的方法如下:

  l)头部控制功能训练:

  ①痉挛型: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部的两侧,把颈部向上方拉长,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治疗师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患儿的手抬高且往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患儿的头抬高而保持正位。

  ②徐动型: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将患儿的手臂拉直往内转稍往下压,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促进患儿的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③肌张力低下型:治疗师用手抓住患儿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患儿将头抬起。

  2)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师用手握住患肢肘部外侧,肘适当旋外,使掌心向上。反复训练可使腕关节容易伸展,手放开,拇指较易外展伸直。注意,切忌以暴力拉伸。

  3)下肢功能训练: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双手分别握住患儿两膝关节上部,先使髋关节旋外,然后再将患儿大腿缓慢分开,反复训练,但切不可抓住患儿双踝关节硬拉。患儿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放松。患儿的脚呈尖足状,脚趾象鹰爪般勾起来,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患儿脚趾拉直。

  4)翻身训练:①患儿仰卧位,治疗师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双踝部,作左右交叉运动,让双腿交叉带动髋部,使骨盆旋转,并以骨盆旋转带动躯干旋转,最后带动肩部,使患儿翻身。② 让患儿以肩部旋转带动躯干、骨盆和下肢。治疗师用双手握住患儿一侧肩部,使肩部作旋转运动。诱发患儿翻身时,将患儿的头转向一边,用手紧紧固定他的下颏,在第5肋间处往外压,并且推向胸骨的对侧,患儿身躯可由此诱发出反射式的翻身动作。

  5)从仰卧到坐位训练:训练患儿先从仰卧位翻身成侧卧位,然后用上肢撑地,将上身推起成不对称的坐姿。注意要使患儿学会从仰卧位坐起,须做好翻身动作,还须掌握在俯卧位用上肢支撑负重。

  6)坐姿训练:

  ①痉挛型:治疗师先将患儿的两腿分开坐,上身前倾,并将患儿下肢压直,鼓励患儿向前弯腰坐稳。

  ②手足徐动型:将患儿两脚并拢弯曲坐,治疗师用手抓住患儿肩膀,向前内方转动,让患儿自己用双手撑在两旁支持自己。

  ③肌张力低下型:治疗师抱住患儿,用双手在患儿的腰椎部位向下压,并用大拇指压放在脊柱两旁,给以固定力,可促进头及躯干的伸直。当患儿学会坐稳后,可经常采用前后左右推动患儿的方法,让患儿学会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7)爬行训练:当患儿刚开始学爬行时,治疗师用手固定骨盆,然后轻轻将骨盆向上提,左右交替,助于爬行。患儿渐渐学会爬行,刚开始手脚同侧往前伸,逐渐变成左手右脚及右手左脚式的交替爬行。

  8)直跪训练:在维持直跪位姿势中,髋部训练是关键,治疗师可用双手扶助患儿两侧髋部,或一手抵住胸部,另一手使患儿髋部充分伸展;也可根据患儿上肢功能,在直跪时上肢提供适当支持。

  9)从直跪位到站立训练:先训练患儿在直跪基础上,训练左右半跪。在开始作半跪训练时,对患儿的髋部和膝部要给予适当扶持。当患儿已能正确保持半跪姿势时,治疗师可以面对面站在患儿跟前,尽可能少地给予帮助,训练患儿将重心由后腿移到前腿,使患儿能够伸展髋、膝关节,上抬躯干,从半跪位站立起来。

  10)从椅子坐位站起训练:站起训练时,治疗师先帮助患儿将双腿收回到椅子跟前,两脚稍稍分开,再帮助患儿上身前倾,屈曲髋部,使重心前移,直至患儿的双眼与脚趾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然后让患儿伸展膝关节和髋关节,从椅子上站起。

  11)站立和行走训练:

  ①训练患儿从地上站立起来时,治疗师需注意保持患儿的两侧大腿分开和外转,并用手顶住膝盖,使重心往前倾,均匀的落在地上,然后扶住患儿站起来。

  ②在站立时要求头部保持正中位,上身平直,髋、膝伸展,两腿分开,脚掌平放于地面。开始训练时,可让患儿扶站、靠墙站、利用站立架或倾斜板进行站立训练。

  ③在站立训练基础上,让患儿作跨步站立训练。当具备了使重心由两条腿向一条腿转移能力时,开始学习行走。

  ④患儿步行训练时,治疗师站在患儿后面,让患儿背部紧靠自己的身体,双手抓握患儿

  上臂近腋窝处(或控制骨盆处),然后治疗师慢慢迈步,推动患儿的腿迈步。下肢功能稍好的患儿也可利用助行器、矫正鞋、拐杖、平行杠等进行步行训练,以后逐渐减少扶持和帮助,过渡到独立步行。患儿学习独立行走时,常显步态蹒跚,双腿分开过大,手腿动作不协调,因此必须进行步态矫正。

  12)躯干调节和平衡能力训练:患儿坐位或站位,让患儿伸手抓取置于患儿周围不同方向、距离略超过臂长的各种物体和玩具,以达到训练躯干前屈、左右旋转、左右侧屈的目的。当患儿躯干活动困难时,治疗师可协助患儿完成躯干运动。对患儿平衡能力的训练,可利用平衡板、蹦床训练,也可让患儿走海绵垫、走斜面、上下楼梯、走平衡木等完成。

  (2)其他物理治疗: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注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时,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被刺激肌肉和电刺激量,如果所选择刺激的肌肉不当或电刺激量过大,容易加重患儿的痉挛和异常。

  2、作业治疗

  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食、穿脱衣、大小便训练等)、手的技巧训练、就业前训练和心理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进食训练:进食训练一般分三步进行:治疗师给患儿喂食;治疗师协助患儿进食;训练患儿自己进食。训练时,要注意摆正喂食的姿势,控制患儿的下领,加强患儿的咀嚼能力。

  2)穿、脱衣训练:一般分四步进行:成人帮助患儿穿、脱衣服时,患儿予以一定的合作;患儿自己脱衣训练;患儿帮助大玩具娃娃穿、脱衣服,为自己穿、脱衣服作准备,培养自己穿、脱衣服的兴趣;患儿自己穿衣训练。

  3)大小便训练:包括向下脱裤一坐下一站起一提裤这一过程,一般分四步进行:暗示患儿去厕所或便盆大小便,治疗师带患儿上厕所或在便盆上解大小便;通过暗示患儿去厕所或便盆上解大小便;训练患儿自己上厕所或便盆,独立解大小便;训练患儿睡觉时不尿床。

  (2)手的技巧训练:包括对称地用手训练,如拍手、揉捏橡皮泥等;手的抓放动作训练,如抓放小的物件(方块、小球、豆子)到一个容器内;手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搭积木、拼版、插棍、插针、涂彩、描画等;借助器材训练手功能。对于已发育成长、即将就业的脑性瘫痪者,应考虑进行就业前的作业训练;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可相应进行心理作业治疗。

  3、言语治疗包括早期语言发育刺激、言语训练、构音器官训练和代替语言的交流方法等。要发展语言功能,最好在婴儿期就开始各种刺激。不论小儿对所说的话能不能反应,都要和其交谈,反复多次后,小儿逐渐懂得自己发出声音的意义。言语训练时,需注意发音训练和语言模仿能力训练。

  4、矫形器制作和装配常用的有踝足矫形器、下肢矫形器、前臂手指矫形器、夜间用矫形器、训练用辅助矫形器等,以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支持体重,预防变形。

  5、中医治疗 常用针灸、推拿按摩等。

  6、药物治疗 在痉挛肌注射肉毒毒素 A ,可以消除局部肌肉痉挛,注射后配合运动训练和矫形器,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甚至可以推迟或避免手术。注射剂量应根据肌肉大小和痉挛程度来调整。

  7、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可缓解严重痉挛和挛缩,矫正畸形,整复脱臼,但须慎重选用。术后应尽可能早地进行活动和系统的运动训练。特别是患儿腿部肌腱的生长速度慢于腿部长骨骨髓的生长速度,跟腱紧张可能再度出现,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十、各种康复治疗训练专项技术的选择

  目前脑瘫儿童康复治疗训练的方法流派、专项技术不少,为了规范化运作,请将各自康复治疗训练专项技术的适应症、仪器设备、训练种类、训练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等一一列出明示。

第二部分南通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规程

  一、宗旨

  维护儿童基本权益,以科学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为指导,开展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帮助儿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学术用语

  (一)定义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诊断条件:

  1、社会交流障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倒退,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智力落后,但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

  5、感觉异常: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行为异常: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7、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8、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三)语言障碍症状类型

  1、无语言型;

  2、立即仿说;

  3、延宕仿说;

  4、说话不带感情;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

  7、代名词反转;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

  9、文法结构不成熟;

  10、很少发问;

  11、固着性;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

  (四)孤独症的康复治疗训练

  儿童孤独症其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语言训练等,如:感觉统合训练、高频音乐疗法、激活大脑的特殊教学、感应治疗等等

  三、康复器材设施

  主要有感觉统合训练全套器材如蹦床、大龙球、海洋球池、海洋球、羊角球、滑板、滑车、大积木、小球、吊缆、竖抱筒、横抱筒、木马吊篮、插棍、平衡台、独角椅、平衡木等;音乐疗法器材;以及开展早期启智教育,认知,语言交往,适应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特殊教育和训练的设施设备。

  四、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配置:

  非医疗康复机构必须具有一名以上康复治疗师(士),或者二名以上的专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等。

  医疗康复机构必须具有一名以上康复医师,二名以上康复治疗师(士),或者二名以上专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学工作者等。

  五、各种工作职责

  各种工作职责清晰;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如下

  (一)康复治疗师职责

  可以兼职言语治疗师、感觉统合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工作

  1、负责运动功能的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

  2、负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评估和训练;

  3、必要时开展简单的言语矫正和心理治疗;

  4、开展电疗、热疗、光疗、磁疗等物理因子治疗;

  5、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二)语言治疗师职责

  可以兼职感觉统合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工作

  1、开展语言功能的检查和评估,对构音器官功能、失语、听力和吞咽能力进行检查;

  2、负责言语、构音器官、吞咽功能的训练;

  3、指导使用非言语性语言沟通器具;

  4、必要时提供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5、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三)心理工作者职责

  可以兼职言语治疗师、感觉统合治疗师工作

  1、对儿童进行临床心理测试和评定;

  2、从心理学角度对儿童的功能训练提出意见;

  3、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治疗;

  4、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四)感觉统合治疗师职责

  可以兼职言语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工作

  1、开展感觉功能的评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2、指导儿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设计训练游戏;

  3、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五)社会工作者职责

  1、根据儿童的残疾程度及社会处境,评估回归社会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2、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儿童解决困难,为儿童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3、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六、工作流程

  (一)交接  对初次诊疗和康复训练的儿童,做好交接工作,了解儿童的医疗和康复情况

  (二)检查评估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初次评估,拟定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档案

  (三)康复训练康复小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四)中期评估经过一个时段(30天以上)康复治疗训练,对康复儿童进行中期评估,根据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五)出院评估康复治疗训练结束时,对儿童的总体功能情况、康复效果进行末期评估,提出今后康复建议

  七、康复评估工作制度

  (一)所有康复治疗训练的孤独症儿童必须进行康复功能评估,评估主要包括:运动、感觉、知觉、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等方面。

  (二)评估由康复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感统治疗师、心理工作者和特殊教育老师等人员共同参加。

  (三)康复功能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儿童的功能状况、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并估计康复的预后。

  (四)各相关工作人员要把评估资料加以整理,写出书面摘要,提出康复建议,拟定康复计划,并放入康复档案之中。

  (五)对限于病情、技术或设备条件而康复有难度的儿童,经评估后应转送上级康复专业机构康复。

  (六)在一个康复周期中,至少包括三次评估:初期评估作为制定康复计划的依据,中期评估作为调整康复计划的依据,末期评估作为评价康复效果并提出进一步康复建议的依据。

  八、康复治疗训练工作制度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一般安排一个疗程(6个月左右)的康复治疗训练,每个患儿实行三期评估制,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

  (二)康复治疗师负责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康复计划;每月有机构业务或行政检查两次,进行点评,对康复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根据儿童康复训练的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训练计划。

  九、孤独症儿童康复诊疗规范

  (一)诊断标准

  孤独症诊断是采用全世界通用的ICD-10(WHO, 1993)要同时满足下列A.B.C三准则:

  A、三岁前出现下列三项中至少一项功能之发展异常或障碍:

  1. 社交沟通情境之理解性或表达性语言;

  2. 选择性社交依附或交互社会互动;

  3. 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DSM-IV则为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B、下列1.2.3.合计至少6项,其中1.至少2项,2.3.各至少1

  1. 交互社会互动之质的障碍:

  a. 不会适当使用注视、脸部表情、姿势等肢体语言以调整社会互动;

  b. 未能发展和同侪分享喜好的事物、活动、情绪等有关的同侪关系;

  c. 缺乏社会情绪的交互关系,而表现出对别人情绪的不当反应,或不会依社会情境而调整行为,或不能适当的整合社会、情绪与沟通行为;

  d. 缺乏分享别人的或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2、沟通方面质的障碍:

  a. 语言发展迟滞或没有口语,也没有用非口语的姿势表情来辅助沟通之企图;

  b. 不会发动或维持一来一往的交换沟通讯息;

  c. 固定、反复、或特异的方式使用语言;

  d. 缺乏自发性装扮的游戏或社会性模仿游戏。

  3、狭窄、反复、固定僵化的行为、兴趣和活动:

  a. 执着于反复狭窄的兴趣;

  b. 强迫式的执着于非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

  c. 常同性的动作;

  d. 对物品的部份或玩具无功能的成份的执着。

  C、不是有续发社会情绪问题的接受性语言障碍,依附障碍,有情绪行为问题的智能不足,精神分裂症,雷特症等。(DSM-IV则只排除雷特症和其它儿童期崩解症)。

  (二)心理评估

  1、常用筛查量表。

  (1)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共57 个项目,每个项目4 级评分,总分≥31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总分≥67 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

  (2)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2级或3级评分。2级评分总分≥7分或3级评分总分≥14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该量表针对215岁的人群,适用于儿保门诊、幼儿园、学校等对儿童进行快速筛查。

  当上述筛查量表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将儿童转介到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2、常用诊断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该量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0分为非孤独症,总分3036分为轻至中度孤独症,总分≥36分为重度孤独症。该量表适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

  此外,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 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我国尚未正式引进和修订。

  在使用筛查量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诊断量表的评定结果也仅作为儿童孤独症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综合病史、精神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的诊断。

  3、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

  可用于发育评估的量表有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DS)、波特奇早期发育核查表和心理教育量表(PEP)。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Peabody 图片词汇测验、瑞文渐进模型测验(RPM)等。

  (三)康复干预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康复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康复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1、教育康复干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1)干预原则

  1)早期长程。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2)科学系统。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个体训练。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4)家庭参与。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2)干预方法

  1)行为分析疗法(ABA)。

  原理与目的:ABA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患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DTT),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患儿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用于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力发展、帮助患儿学习新技能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①对患儿行为和能力进行评估,对目标行为进行分析。 ②分解任务并逐步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项分解任务的训练。③患儿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奖励(正性强化),奖励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奖励随着患儿的进步逐渐隐退。④运用提示和渐隐技术,根据患儿的能力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患儿对所学内容的熟练再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⑤两个任务训练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

  原理与目的: 儿童孤独症患儿虽然存在广泛的发育障碍,但在视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服从,以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 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即训练场所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别摆放。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患儿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该课程适合在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开展,也适合在家庭中进行。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RDI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其他方法还有地板时光、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共同注意训练等。

  原理:目前认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儿自婴儿时期开始不能如正常婴儿一样形成与养育者同时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儿无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无法与亲人建立感情和友谊。RDI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改善患儿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儿对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步骤:①评估确定患儿人际关系发展水平。②根据评估结果,依照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依次逐渐开展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训练。③开展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训练游戏活动项目。活动多由父母或训练老师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要求训练者在训练中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 语调抑扬顿挫。

  4)其他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训练也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与RDI不同的是,地板时光训练是以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训练中,训练者在配合患儿活动的同时,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和困难,引导患儿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

  应当充分考虑时间、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2、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孤独症一般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诊断能力、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质量的提高,儿童孤独症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部分儿童孤独症患儿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达到正常水平。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一)诊断和干预的时间。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为6岁以前)对患儿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对于轻度、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二)早期言语交流能力。早期言语交流能力与儿童孤独

  症预后密切相关,早期(5岁前)或在确诊为儿童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言语功能者,预后一般较好。

  (三)病情严重程度及智力水平。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影响很大。病情越重,智力越低,预后越差;反之,患儿病情越轻,智力越高,预后越好。

  (四)有无伴发疾病。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还与伴发疾病相关。若患儿伴发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等疾病,预后较差

  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教育康复训练部分工作规程按照现行模式或理论支撑来配置和实践(略)

  注意:“唯教育训练有效论”或“唯治疗有效论”,将会误导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决策,从而贻害自闭症患者的终生健康。要从内外因一起进行治疗和教育干预,从内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针对其脑和神经发育异常,进行中医、西医、中医医相结合的康复治疗;从外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提供尽量好的教育环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第三部分南通市智障儿童康复工作规程

  一、宗旨

  维护儿童基本权益,以科学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为指导,开展智力低下儿童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帮助儿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学术用语

  (一)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MR)定义: 发生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量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一组疾病。智商IQ)低于均值2.0标准差(人群的IQ均值定为100,一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一般IQ70(或75)以下即为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适应性行为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履行社会职责两方面。发育时期一般指18岁以下。智力落后有各种名称。精神病学称为精神发育迟缓、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缺陷。教育、心理学称为智力落后、智力缺陷。儿科学称为智力低下、智能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特殊教育学校称为弱智、智力残疾。通常可简称为智障(mental disorder)。人群

  (二)诊断条件:

  首先应根据智商和适应行为及发病年龄判定有无MR,再进一步寻找引起MR的原因。

  在诊断过程中,应详细收集儿童的生长发育史,全面进行体格和神经精神检查,将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指标与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照和比较,判定其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作出临床判断。同时,配合适宜的智力测验方法,即可作出诊断并确定MR的严重程度。

  1.病史收集

  (1)家族史:应了解父母是否为近亲婚配,家族中有无盲、哑、癫痫脑性瘫痪先天畸形MR和精神病患者。

  (2)母亲妊娠史:询问母亲妊娠早期有无病毒感染、流产、出血、损伤,是否服用化学药物、接触毒物、射线,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及严重营养不良,有无多胎、羊水过多、胎盘功能不全、母婴血型不合等。

  (3)出生史:是否为早产或过期产,生产方式有无异常,出生体重是否为低体重儿,生后有无窒息、产伤、颅内出血、重度黄疸及先天畸形。

  (4)生长发育史:包括神经精神发病,如抬头、坐起、走路等大动作开始出现的时间,用手指检出细小玩具日常用品等精细动作的完成情况,喊叫爸爸妈妈、听懂讲话等语言功能的发育状态,以及取食、穿衣、控制大小便等其它智力行为表现。

  (5)过去和现在疾病史:有无颅脑外伤、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全身严重感染、惊厥发作等。

  2.体格检查

  3.发育检查

  4.神经精神检查

  5.实验室检查

  6.智力测验和行为判定

  轻度MR多用智力测验,重度以上MR采用智力测验方法往往有困难,必须依靠行为评定量表,而评定量表对鉴别轻度MR时,又不及智力测验可靠。因此两种方法应配合使用,对检查结果必须综合分析。

  (三)临床分级:

  一般依据IQ、适应性行为缺陷将MR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

  1.轻度MR 精神病学又称愚笨。

  IQ50~70,适应性行为轻度缺陷。早年发育较正常儿略迟缓,且不象正常儿那样活泼,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做事或循规蹈距,或动作粗暴。言语发育略迟,抽象性词汇掌握少。分析能力差,认识问题肤浅。学习成绩较一般儿童差,能背诵课文,但不能正确运用,算术应用题完成困难。通过特殊教育可获得实践技巧和实用的阅读及广告牌能力。长大后可作一般性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具体工作。遇事缺乏主见,依赖性强,不善于应付外界的变化,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支配。能在指导下适应社会。

  2.中度MR 又称愚鲁。

  IQ35~49,适应性行为中度缺陷。整个发育较正常儿迟缓。语言功能发育不全,吐词不清,词汇盆乏,只能进行简单的具体思维,抽象概念不易建立。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差,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和片断现象。阅读和计算方面不能取得进步。经过长期教育和训练,可以学会简单的人际效,基本卫生习惯,安全习惯和简单的手工技巧。

  3.重度MR 又称痴愚。

  IQ20~34,适应性行为重度缺陷。早年各方面发育迟缓。发音含糊,言语极少,自我表达能力极差。抽象概念缺乏,理解能力低下。情感幼稚。动作十分笨拙。有一定的防卫能力,能躲避明显的十分危险。经过系统的习惯训练,可养成简单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但生活需要他人照顾。长大以后,可在监督之下做些固定和最简单的体力劳动

  4.极重重MR 又称白痴。

  IQ低于20,适应性行为极度缺陷。对周围一切不理解。缺乏语言功能,最多会喊“爸”、“妈”等,但并不能真正辨认爸妈,常为无意识的嚎叫。缺乏自我保护的本能,不知躲避明显的危险。情感反应原始。感觉和知觉明显减退。运动功能显著障碍,手脚不灵活或终生不能行走。常有多种残疾和癫痫反复发作。个人生活不能处理,多数早年夭折。幸存者对手脚的技巧训练可以有反应。

  (四)智力测验方法

  1.筛查法

  按通用的智力测验方法检查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需1~2小时以上,不利于一般儿科医生或小儿保健普查时应用,所以采用一些简易的筛查方法。测试的内容大多是从各种经典的智力测验方法中选出。测验时仅须较短的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出可疑病例。筛查结果只能做为需要不需要进一步检查的依据,不能据此而做出诊断。目前国内常用的筛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丹佛智力发育筛查法(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适用于初生至6岁小儿,方法操作简便,花费时间少,工具简单,信度和效度均好。此法已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应用此法。上海、北京等地根据我国社会、经济、语言、文化、教育方法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将DDST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绘制了小儿智力发育筛查量表(DDST-R)。

  (2)绘人测验:根据画出的人形进行评分,判断智力发育水平,适用于512岁儿童智力筛查。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得分偏高而年龄较大小儿有得分偏低的趋势。引测验与其他智力量表测验所得的IQ有明显的相关性。

  2.诊断法

  (1)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适用于616岁儿童。

  (2)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适用于46岁半儿童。

  (3)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sell ScaleR)适用于03岁儿童。

  适应行为评定法

  1.婴幼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适用于6个月~13岁至15岁儿童。此量表是诊断MR及分级不可缺少的工具。

  2.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全国协会组已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全国新生儿NBNA正常范围,其临床应正在逐步开展。

  三、智力低下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

  已经查明病因者,如慢性疾病、中毒、长期营养不良、

听力及视力障碍,则应尽可能设法去除病因,使其智力部分或完全恢复。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内分泌代谢异常患儿应早期诊断,早期采用替代或苯丙酮尿症特殊饮食疗法,改善其智力水平。社会心理文化原因造成的MR,改变环境条件,让其生活在友好和睦的家庭中,加强教养,则可使其智力取得进步。甲状腺激素

  2.训练和康复

  配合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训练等措施,按年龄大小和MR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训练,使其达到尽可能高的智力水平。

  尽早让患儿在有组织的机构(如托儿所和幼儿园)里接受持久的综合教育和训练。最好让患儿与正常儿一起照管,这样比分开照管更有益。开办特殊班级或特殊学校,以便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和言语功能以及简单的文化学习。设立工作医疗站,一方面为青少年患者训练生产技能,另一方面保障就业。还可设立专门的医院、疗养所(村),收住中度以上MR

  四、康复器材设施:

  对弱智儿童开展早期启智教育,认知,语言交往,适应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特殊教育和训练的设施设备。

  按照学校要求配置各种教育器材、实施。

  设立运动、作业康复治疗室的机构参照脑瘫康复机构标准。

  五、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配置:

  特殊教育机构必须具有三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等。

  设立运动、作业康复治疗室的机构参照脑瘫康复机构标准。

  六、各种工作职责

  特殊教育机构各种工作职责清晰、具体,请各单位自己列出。

  设立运动、作业康复治疗室的机构参照脑瘫康复机构标准。

  七、工作流程和康复评估

  (一)对初次诊疗的儿童,要了解儿童的医疗和康复情况,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初次评估包括:运动、感觉、知觉、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等,拟定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档案。

  (二)每个儿童要有评估记录,要根据全面评估(重点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结果,分类进行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

  (三)康复训练康复小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一般先安排一个疗程(或一个学期)的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

  (四)中期评估经过一个时段(或一个学期)的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对康复儿童进行中期评估,根据情况,调整康复和教育计划。

  (五)康复治疗或教育训练结束时,对儿童的总体功能情况、教育康复效果进行末期评估,提出今后康复建议。

  八、弱智儿童康复诊疗规范

  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弱智儿童的康复治疗,或者开展运动、作业治疗的机构,可参照脑瘫儿童康复诊疗规范执行。

  九、弱智儿童教育康复训练规范按照现行模式或理论支撑来配置和实践(略)

第四部分南通市儿童听觉语言障碍的康复工作规程

  一、宗旨

  维护儿童基本权益,以科学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为指导,开展儿童听觉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帮助儿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学术用语

  (一)定义

  1、由于听觉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语言障碍,称之为听觉语言障碍。

  2、听觉障碍(耳聋):听觉系统的路径上任何一个部位发生障碍,都会使听觉恶化,引起听觉障碍。耳科学常称之为耳聋,其本质为声音听取障碍。

  3、听觉障碍的分类

  (l)依据障碍发生部位分为:传音性耳聋,感音性耳聋,混合性耳聋。

  (2)按发病时间分为:获得语言能力前,获得语言能力

  后。

  (3)依据听觉障碍的程度分为:轻度听觉障碍、中度听觉障碍、中重度听觉障碍、重度听觉障碍、深重度听觉障碍。

  4、听觉障碍并发听觉语言障碍临床表现

  语言的发育,尤其声音语言的发育,严重依赖正常的听觉功能。一旦听觉系统发生疾病,出现听觉障碍,必然会引起语言功能和语言发育的障碍。通常把听觉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即听觉语言障碍分为获得语言前听觉语言障碍和获得语言后听觉语言障碍两种类型。临床表现除了听觉系统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语言功能障碍。

  (二)诊断原则

  1、早期发现和诊断患儿越早发现,越早开始听力治疗和语言训练,对患儿的语言和智能发育越有利。

  2、尽量明确听觉障碍的原因疾病 只有明确原因疾病,才能彻底根治耳聋或指导听力补救治疗。

  3、明确障碍部位障碍部位不同,耳聋的性质不同,三类耳聋的治疗原则措施各不相同。

  4、明确听觉障碍的程度。

  5、明确听力类型听力曲线范围为 125-20000Hz,语音的中心带域为500-2000Hz,在此部分听觉障碍达到什么水平,是个什么类型,对语言的听取,语言获得能力有很大影响。

  6、判断语言障碍程度及二次性问题情况评估语言障碍程度,才能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明察二次性问题,避免负面影响。

  (三)听觉检查评估

  1、听觉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检查

  (l)一般检查和咽鼓管功能检查

  (2)耳部影像学检查

  2、听觉能力检查与评定

  (l)检查方法:主要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大类。

  l)客观测听法:① 声阻抗测听② 脑干电反应听力检查③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2)主观测听法:又称听行为反应检查,有① 标准纯音听力检查 ② 两岁以内婴幼儿测听法③ 条件探索反应听力检查(COR)包括传统 COR 检查方法、COR 方法的改进。

  (2)听觉能力评定:

  l)音频补偿法:常用方法有纯音(或嗽音)测听法、婴幼儿测试法、以及各种 COR 检测法。

  2)听觉功能评估法:

  3)听觉意义整合量表(MAIS) :是国外应用的评估方法之一,主要进行听觉方面的评估,不受语种的限制,具有可比性。

  (四)语言功能检查与评定

  1、检查内容及方法:

  (l)听觉障碍造成的构音障碍检查:采用构音障碍综合性评价表

  (2)词汇检查

   l)听觉语言障碍儿童词汇特点:声音感知困难,掌握少量的词汇

  2)具体检查方法:前语言阶段语言能力检查:词汇检查:短语、短句检查:

  (3)语法检查

  l)组词能力检查: 2)造句能力检查: 3)短文表达能力检查

  2、语言能力评估标准:依据语言功能康复评估标标准,可以对患儿的语言功能障碍状态,在构音能力(语言清晰度),词汇量、语法(模仿句、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做出初步的评估和判断,并作为诊断的和语言康复训练的依据。

  (五)交流能力评估

  听觉语言障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因此要进行交流能力评估

  (六)计算机辅助语言障碍的诊断

  首先必须基于计算机运算特点进行语言障碍的分类,听觉语言障碍属于语言输入障碍,可分为获得语言前和获得语言后。其中设计的听觉功能评估包括:自然环境音、语音、声调、数字、单音节词汇、双音节和多音节词汇、短语识别等全面的评估,另外还可检查其他语言功能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了解继发的构音障碍。

  三、儿童听觉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原则

  听觉语言障碍的患儿要积极医治听觉系统原发疾病,改善患者听力,及时加强听力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

  (一)耳聋的治疗、听力补偿与重建

  1、手术及药物治疗

  2、听力补偿与重建是耳聋患者获得有声语言的根本条件。

  (l)助听器:

  (2)人工耳蜗:

  (3)人工中耳:

  (二)获得语言前听觉语言障碍患儿的语言障碍康复与能力训练

  1、训练计划的制定及实施顺序听觉语言障碍不是一个方面的缺陷,应进行以形成综合性交流能力为目的的训练。依据评估,判断聋儿各种能力所处语言年龄,按不同水平设计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然后逐步去实施。可分为听觉康复训练、构音训练和语言训练三部分。

  2、听觉障碍康复训练

  (l)训练原则:早期开始、系统规范、综合开发、个体化方案和保持最佳听力状态及良好的语言环境。

  (2)注意问题: ① 训练的最初阶段不要选用近似的声音; ② 要根据聋儿的听力补偿特点选择听的内容; ③ 让聋儿学会对声音作出相应的表示; ④ 听觉与视觉配合的训练。

  (3)训练方法:训练聋儿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和听觉定向等基本听觉能力,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和听觉选择功能,传统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治疗师对患儿进行针对性专项训练的方式,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及触觉等其他感觉,配合听觉训练,采用一些图片或游戏形式吸引患儿。

  3、构音能力训练

  (1)发声训练;

  (2)元音训练;

  (3)辅音训练;

  (4)四声训练及拼音训练。

  4、语言训练

  (l)训练计划设计:而应该根据聋儿实际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针对性进行调整,以达到有的放矢。

  (2)训练内容及方法:

  1)语言刺激:语音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

  2)词汇:对语言有了感性认识,就可以进行词汇的学习

  3)句子:在规律上先学习简单句,然后是复杂句。

  4)语法:在规律上从词汇的扩大与归类一简单句式学习~关联词学习~复杂句学习。

  5、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语言障碍疗效明显。

  (三)获得语育后听觉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获得语言后听觉语言障碍出现在双侧听觉障碍的患者,患者由于在耳聋前己建立了听觉言语系统,能够听懂语言并能进行交流。在使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后,改善了听力,可基本恢复正常言语交流。但由于各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不能完全回复人类健康生理耳蜗的功能,患者所“听到”的声音和耳聋前有差异,所以给予必要的康复训练。根据评估的结果给予相应训练指导,主要康复训练是针对性的听觉训练和构音训练。

  四、康复训练器材设施

  主要有计算机言语治疗系统、录音机及录音带、口形矫正镜、节拍器、秒表、压舌板等;开展早期启智教育,认知,语言交往,适应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特殊教育和训练的设施设备。

  五、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配置:

  非医疗康复机构必须具有二名以上的专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等。

  医疗康复机构必须具有一名以上康复医师,二名以上康复治疗师(士),或者二名以上专职的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学工作者等。

  六、各种工作职责

  各种工作职责清晰;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如下

  (一)康复治疗师职责

  可以兼职言语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工作

  1、负责运动功能的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

  2、负责日常生活能力(ADL)、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评估和训练;

  3、必要时开展简单的言语矫正和心理治疗;

  4、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二)语言治疗师职责

  可以兼职心理治疗师工作

  1、开展语言功能的检查和评估,;

  2、负责言语、构音器官的训练;

  3、指导使用非言语性语言沟通器具;

  4、必要时提供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5、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三)心理工作者职责

  可以兼职言语治疗师工作

  1、对儿童进行临床心理测试和评定;

  2、从心理学角度对儿童的功能训练提出意见;

  3、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治疗;

  4、修改和完善康复治疗计划。

  七、听觉语言障碍患儿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工作规程

第一章咨询工作规范

  第一条康复机构应设立专人负责咨询及入园安置、离园等工作。

  第二条工作人员对咨询内容应及时记录并归档。

  第三条对有问题暂未解答或处理的记录表应做出标记或单独放置,到能够解答时,及时回馈。

  第四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

第二章入园流程

  第一条问询

  与孩子见面,初步观察并向家长了解孩子情况。

  第二条评估

  由评估人员进行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及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上采用希内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下采用格雷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检查)。由于多数未接受康复训练的聋儿,在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尚未开发,可能对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聋儿的智力情况应谨慎得出结论。

  第三条安置

  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决定该儿童是否适宜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不适宜者(如发现严重脑瘫、智障、自闭症者)可建议到当地相应专业机构训练治疗或给予家庭康复指导。

  第四条体检

  通过评估者,需到当地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入园体检(机构可指定附近合格医院)。凭体检证明方可入园。入园时,家长应将孩子的“计划免疫卡”交给机构保健医,以确保孩子不遗漏各项免疫要求。

  亲子班家长因要入园与孩子共同训练,所以也需进行肝功、胸透等基本项目体检,凭体检合格证明入园。

  第五条建档

  1、入园安置人员应将入园儿童的以上各项评估结果、听力图及登记表复印三份:一份留档;一份交班级教师;一份交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负责教师。

  2、填写入园儿童综合情况登记表

  第六条确认

  完成入园相关手续,各岗签字确认。

  第七条进班

  班主任及个别化训练负责人员应收取该儿童的听力图、各项评估结果、入园调查表及综合情况登记表的复印件,并了解孩子情况,以便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同时,要向家长介绍各方面情况和教学要求。

第三章办理离退园手续

  第一条在儿童离园或退园时应填写离退园申请表,各岗人员签字确认。

  第二条各方面手续交接确认。

  第三条保留离退园儿童的有效联系手段,便于跟踪随访。

第四章集体教学一日活动安排

  听障儿童集体训练课程应保证儿童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综合发展,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和基本教育原则。

  第一条来园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衣着整洁,愉快来园,接受晨检。

  l有礼貌地向教师、小朋友问好,和家长再见。

  l将脱下的衣帽、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轻拿轻放小椅子。

  l有秩序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l组织幼儿有秩序的活动,如看书、看动画片、玩玩具、做游戏等。

  l准备常规活动教具。

  教师B:

  l热情接待儿童,面带微笑向家长问好,蹲下来和孩子亲密接触,稳定情绪。

  l认真进行晨检工作,具体包括:

  一摸:摸儿童额头、颈部和手心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

  二看: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面色,传染病的早期表现。

  三问:了解儿童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四查:初步检查儿童的助听设备是否正常,有无啸叫等;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l引导孩子与家长道别,愉快分离。

  l收取每日作业,了解幼儿在家完成情况。

  l叮嘱带药家长登记药品记录本,检查药品是否已写上幼儿姓名。

  第二条常规活动组织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l站姿标准:两脚并齐,挺胸抬头。

  l听到点名后能应答。

  l认真做舌操及各项训练。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l排队:吸引儿童注意力,组织排队。

  l点名:点名观察孩子听觉反应,进一步检查聋儿助听设备状况,清点人数。

  l做舌操:播放舌操音乐,带领聋儿做舌操,帮助幼儿掌握操节要领。

  l组织聋儿进行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听力训练,各项内容的安排应体现训练的全面性及层次性,根据班内孩子水平选择相应难度。

  l儿歌律动:教师播放儿歌音乐或自念儿歌,加入动作和说唱,组织聋儿跟随教师一起做。

  教师B:

  l配合教师A组织相关活动。

  第三条盥洗与入厕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学会正确的盥洗方法,会有顺序的打抹肥皂,搓洗手,洗干净各部位,不玩水,不打闹。

  l逐步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的卫生习惯。

  l会正确地使用手纸。

  l主动表达自己的入厕意愿和要求。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l组织并指导儿童正确盥洗,提醒聋儿卷袖,肥皂搓手,用毛巾擦手。

  l检查儿童盥洗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指导保育员处理。

  l了解儿童大、小便习惯,允许其根据自己需要入厕。

  l引导儿童注意盥洗和入厕的安全,防止拥挤摔伤。

  l随机进行相关的生活常识教育,提高自理能力。

  第四条早操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情绪愉快地参加早操锻炼。听口令迅速排队,做操不喧哗,不推挤,精神饱满,动作协调、到位。

  l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并能逐渐学习主动向老师示意增减衣服。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l操前清点儿童人数、检查衣着、鞋带、组织孩子有序地到户外做操。

  l组织操前准备活动。

  l精神饱满地与儿童共同做操,指导孩子按要求完成动作,遵守规则。

  l活动中注意观察孩子,指导保育员及时增减衣物,处理异常情况。

  l确保幼儿安全地进行活动。

  l注重在早操活动中渗透听觉言语教学。

  教师B:

  l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

  第五条进餐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学习值日生工作,有秩序地分餐具和食物。

  l独立用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剩饭,尽量保持桌面、地面及衣服干净。

  l主动表达加餐的需要。

  l进餐后分类收拾餐具,清理桌面、正确使用餐巾。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l组织好餐前活动,以讲故事,音乐欣赏及各类安静的手指游戏为宜。

  l向幼儿介绍每餐菜肴,激发食欲。使孩子初步了解合理搭配、营养用餐的方法。

  l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不高声喧哗,不偏食,注意坐姿。

  l随时满足儿童进餐需要,注意照顾体弱、生病者,控制肥胖儿的食量,掌握进餐时间(约30分钟),不过分催促,不处理问题。

  l指导儿童做好餐后整理,如饭后漱口,擦嘴,及时收拾餐具,清洁桌面等。

  第六条户外游戏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喜欢户外活动,能愉快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大胆参加活动。

  l能遵守活动规则,正确使用玩具材料,并及时收捡。爱护户外花草树木,遵守场地行为要求。

  l学习自我保护方法,在活动中注意安全隐患,不离开集体,不做危险动作,能依冷热增减衣服,按需喝水、入厕。

  l能和同伴合作参与活动,学会轮流、等待,在活动中分享共同探索的乐趣。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l有计划、有准备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保证每天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注意动静交替,运动量适宜,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空间。

  l一周内保证体育游戏、器械活动、大型玩具、散步等多种类型体育活动的开展,并包含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种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活动。

  l做好充分的户外活动准备,包括: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保证儿童人手一件以上。及时检查场地、器械、设施。确保安全无患。清点人数,指导孩子增减衣服,系好鞋带,使之能安全参与活动。

  l积极参与和引导儿童进行户外活动,鼓励幼儿合作创新,体验各类游戏的快乐。随机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和行为规范的训练,随时满足孩子的身心需要。

  l注重活动安全,教师占位合理,保证幼儿在教师的视线之内活动,杜绝安全事故。

  l注重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听觉言语教学。

  教师B:

  l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

  第七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

  1、对儿童行为的要求

  l喜欢参加集体教育活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乐意表达。

  l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倾听、轮替、等待,遵守活动规则,坚持完成活动任务。看书握笔姿势正确,坐姿端正。

  l逐步树立合作意识,愿意和同伴一起商量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l教师A:

  l教师在孩子入园时应了解各项评估结果(听觉言语、学习能力、听力测试等),了解幼儿现有水平。

  l制定活动目标:要求目标明确、具体、可行。

  l选择活动内容:应体现对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生活与健康、社会等五个领域的综合培养,对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的平衡发展,并能体现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发展层次性。

  l制定教学方案

  l制定教学计划

  l进行活动准备:包括计划安排、场地选择,材料准备等。创设和教学相适应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促使听障儿童在操作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认知和经验。

  l组织活动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技能、知识方面,明确教学方式及环节之间的过渡等。

  (2)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

  (3)给予新的刺激,使幼儿感知新经验。

  (4)引导幼儿理解新经验。

  (5)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以巩固幼儿的学习。

  (6)引导幼儿延伸、拓展,灵活运用新经验。

  l进行活动评价: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计划。

  l集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语言清晰、简洁、明确,音调、音量和语速适度。

  (2)关注孩子的兴趣、注意力和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位儿童的状况和表现。

  (3)及时了解儿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难度和进度。

  (4)组织活动时,注重引导儿童作答或讨论,善于利用周围环境条件辅助教学。

  l明确教学方式及环节之间的过渡等。

  教师B:

  l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

  第八条  区角活动的组织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愉快地参与各类游戏,学会自制玩具,选择游戏,分配角色,自主、自信的开展游戏。

  l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在生动丰富的游戏情境体验快乐,获得直接有益的经验。

  l有良好的游戏习惯和规则意识,爱惜玩具,能及时收拾玩具,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l创设丰富适宜的活动区角,应平衡安排创造性活动(建构活动、角色活动、表演活动、美术活动)与规则性游戏(娱乐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l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l活动区活动组织实施:

  (1)介绍今日开放活动区角,讲解活动区活动规则和材料的若干操作方法。

  (2)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区角进行游戏。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孩子开展游戏活动。注意观察了解他们游戏中蕴藏的发展需要。

  (4)指导儿童分类收拾玩具,整理场地。

  (5)组织儿童进行活动区游戏成果的分享,体验成功感。

  l活动区注意事项:

  (1)指导活动时,挖掘教育价值,拓展游戏主题。

  (2)引导并支持儿童自己解决游戏中发生的问题。

  (3)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习惯,交往习惯和文明礼貌行为。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与同伴合作、谦让,分享。

  (4)提醒幼儿正确运用玩具,注意安全保护。

  (5)注重引导孩子在各活动区中自主选择,培养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

  第九条睡眠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能整理好用具,洗漱干净,入厕后安静进入寝室。

  l在老师的指导或帮助下,自己有顺序地穿脱衣服,摆放整齐。

  l学习自己整理被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姿正确。不喧哗,不玩物品,安静入睡。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l组织儿童安静入寝,进行午检,注意其身体、情绪状况,要求不带异物上床。

  l指导或帮助儿童铺好床被,有顺序穿脱衣服,整齐摆放在指定位置上。

  l协助幼儿卸、带助听设备,关闭(打开)或检查助听设备的工作情况。

  l巡回检查儿童睡眠情况,纠正不良睡姿,安慰入睡困难,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l填写家长联系本,教师研讨交流。

  l如有早晚班,要做好交接班工作,确定孩子人数,身体状况,活动表现等,整理好用具。

  第十条离园活动组织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l收拾好玩具、桌椅,整理自带书包、衣物,做好回家准备。

  l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问候家长,向老师、同伴道别,高兴地离园。

  l有良好的任务意识,逐步尝试清楚地表达老师的要求,愿意和家长分享在园的快乐。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l督促儿童检查自带物品,帮助整理孩子仪表仪容,让他们干净、整洁、情绪愉快地安全离园。

  l热情接待家长,及时回复家长嘱咐事宜,随机和家长交流聋儿活动情况。

  l收拾整理教室,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情况,处理到位。

  l为幼儿发放当日作业,指导家长学习作业内容和教法。

第五章个别化训练操作规范

  第一条基本要求

  1、应与受训者处于平行位置,以减少其视觉帮助。

  2、选择听力补偿较好耳一侧(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应选择处于其植入侧)。

  3、训练初期,训练者应处于受训者旁边距离较近的位置,但与其耳朵(助听设备上的麦克风)应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离。随着受训者水平的提高,可逐步练习他听较远距离的声音。

  4、音量不宜过大。对于听力补偿理想的聋儿,更应采用正常音量。

  5、语速不宜过慢或过快。训练初期可比正常语速稍慢,听觉水平提高后,应采用正常语速。

  6、训练者口型不宜夸张。

  7、对于已养成唇读习惯,但听力补偿较好的患者,必要时训练者可遮挡口型。(注意:遮挡口型时尽量不要影响气流的送出)。

  8、应对聋儿提供完整的语言内容。在初期可适当强调关键词。

  第二条实施步骤

  1、收集儿童入园登记表,听觉评估、语言评估、学习能力评估报告、听力图及身心全面发展评估报告等资料。

  2、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填写个案基本资料。

  3、个训教师填写首次训练观察评估记录表

  4、用聆氏六音(/m/ /u/ /a/ /i/ // /s/)检查双耳听力和助听设备工作情况,了解优势耳(可结合听力图)。

  5、根据受训者听力补偿及语言、言语水平制定训练目标,并实施康复训练:

  6、每月对受训者进行定期评估一次。

  第三条遵循原则

  1、家长应积极参与训练,与教师相互配合。教师在训练孩子的同时,要及时指导家长。

  2、遵循“先听后说,语言理解先于表达”的原则。

  3、注重听觉习惯的培养,尽量减少视觉辅助手段。

  4、对每名聋儿设定专人进行个别化训练。每天训练时间:30-60分钟。

  5、听觉、语言、言语和认知都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参考正常儿童各方面能力阶段发展状况。

  6、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

  7、对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在训练中要及时给予情感反馈。

  8、在个别化训练中,要将听觉训练、语言训练和认知训练等相互结合。

  9、坚持鼓励的原则,引导而不要强迫聋儿。

  10、目标合理,小步前进。

  11、所教词语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训练初期应从孩子熟悉或感兴趣的词语内容入手。

  12、在训练初期要选择安静的环境,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噪音环境训练。

  13、定期评估。

第六章亲子教学活动操作规范

  第一条适用对象

  对于年龄太小,不能在康复机构日托的聋儿,可采用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康复训练的亲子同训活动。通常3岁以下的小龄聋儿家长往往未接受过康复培训,让他们参加亲子同训,既解决了孩子太小,不能入托的困难,又能让家长学习一些训练方法。

  第二条课时编排

  一次亲子活动时间可安排1个小时。各项常规、听觉、语言及言语训练时间为30-40分钟。 身体活动、认知、艺术等领域活动时间为20-30分钟。

  第三条课前准备

  1、了解听障幼儿与家长的相关情况

  l在孩子入园时,查看听障幼儿及家长的基本资料、听力补偿效果图、听觉评估、言语评估、学习能力评估等。

  2、课前准备

  l准备课上所需各种玩教具。

  3、迎接听障幼儿与家长来园

  l热情接待听障幼儿,面带微笑向听障幼儿家长问好,蹲下来和孩子亲密接触,稳定情绪。

  l认真进行晨检工作

  一摸:摸幼儿额头、颈部和手心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

  二看:观察听障幼儿精神状态、面色,传染病的早期表现。

  三问:了解听障幼儿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四查:听障幼儿的助听设备是否正常,有无啸叫、呼唤有无应答等;听障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第四条教学组织

1、教学内容

  l基础训练(唱名、听觉、语言和言语)

  l健康

  l认知

  l艺术

2、教学推行

  教师A:

  l制定活动目标:要求目标是明确、具体、可行的。

  l选择活动内容:应体现对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生活与健康、社会等五个领域的综合培养,对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的平衡发展,并能体现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发展层次性。

  l进行活动准备:包括计划安排、场地选择,材料准备等。创设和教学相适应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促使听障幼儿在操作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认知和经验。

  l向家长说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配合教师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l组织活动实施:

  (1)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

  (2)给予新的刺激,使幼儿感知新经验。

  (3)引导幼儿理解新经验。

  (4)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以巩固听障幼儿的学习。

  (5)引导幼儿延伸、拓展,灵活运用新经验。

  l讨论延伸活动。和家长一起讨论课后的延伸活动。

  l进行活动评价: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计划。

  教师B:

  l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

  第五条注意事项

  1、语言清晰、简洁、明确,音调、音量和语速适度。

  2、关注听障幼儿的兴趣、注意力和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位听障幼儿的状况和表现,了解每位家长的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及时了解听障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难度和进度。

  4、组织活动时,注重引导听障幼儿和家长作答或讨论,善于利用周围环境条件辅助教学。

  5、明确教学方式及环节之间的过渡等。

  第六条离园

  指导家长主动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包括打招呼,说“拜拜”或“再见”。

第七章家长培训指导工作要求

  在聋儿康复中,家长的参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康复机构除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外,还必须要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训练。

  第一条家长培训班

  1、培训目标:使听障幼儿家长具备正确的康复理念,了解基本的康复医学和康复教育知识,初步掌握康复训练方面的技能技巧。

  2、培训形式:专家授课与教学观摩相结合。

  3、培训对象:以新入园的听障儿童家长为主。

  4、培训内容:听障幼儿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听障幼儿康复教育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学前教育教学方法、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听障幼儿康复效果评估等等。

5、时间要求:每学期举办一期,为期2—4周。

  第二条教学观摩与实践

  1、培训目标:在教学观摩与实践中,使听障幼儿家长进一步理解康复教育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训练中,学会熟练使用康复教育方面的技能技巧。

  2、培训形式:包括集体教学观摩、个别化教学观摩、个别化教学实践(家长给听障幼儿授课,教师评课,家长互相讨论)三种形式。

  3、培训对象:所有在园家长。

  4、时间安排:集体教学观摩每两周1次;个别化教学观摩每周1-2次,个别化教学实践每月1-2次。

  第三条家长资源中心

  1、目的: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康复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具有丰富经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家长共同进步。并且通过家长经验交流,可大大减少新家长的焦虑和困惑。同时,组织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资料和玩教具的分享,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2、形式: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康复资料资源站。

  3、对象:所有在园家长。

第八章评估工作要求

  第一条通过评估了解到听力障碍儿童体格与心智、听觉与言语的发展现状,以及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康复效果,并为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与发展方法提供指导与建议。

  第二条设置标准的评估室,配备专业评估人员或由负责教师定期完成听障儿童的入园、离园和阶段性评估。

  第三条评估内容包括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学习能力评估、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社会生活能力评估。

  第四条评估工具包括《格雷费斯智力测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可根据机构情况作为选择性使用的评估工具。)

  第五条新入园的听障儿童需进行入园初级评估,包括学习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以及幼儿社会生活能力评估,教育管理者根据听障儿童的评估结果提供适合的入园安置及建议。个别化训练人员要对新入园听障儿童进行首次训练评估记录。

  第六条每个学期末需对在园的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及儿童身心发展综合评价,个别化训练人员需对每名听障儿童进行每月一次的持续评估。以了解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康复效果,并为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与发展方法提供指导与建议

  第七条需对听障儿童进行以月、周为单位的随机性教育观察记录,与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步进行。

  第八条听障儿童离园转入其他康复教育机构或普通教育机构(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前需进行离园终结性评估,包括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评价,个别化训练持续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为听障儿童提供离园教育安置建议。

  第九条听障儿童评估资料需入档保存,以供备查。

第九章档案管理工作要求

  第一条档案的分类

  1、文件类。

  2、教学计划。

  3、幼儿资料(入园登记、评估档案、离园登记等)。

  4、音像资料(各类大型活动录像、教学示范课录像、各类教育培训录像、教育教学用磁带、CD、VCDDVD等。)

  第二条档案的整理

  1、按照档案分类要求和各自的岗位职责,负责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并装入档案资料盒。

  2、档案管理人员每学期要统一收集、整理和装订归档材料,并存入档案室。并将归档材料编号编目,分类装盒,以便查找。声、影、像、实物档案的编码要确保其耐久性,并与文本档案编码相一致。

  3、对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机构,应及时输入信息,保证资料的完整。

  第三条 档案的管理

  1、设置专门的档案室。档案室应配备必要的防盗、防火、防潮、消毒等设施。

  2、购置专用档案柜,编制档案总目录,按分类、案卷号有序保管。

  3、建立健全档案室的档案入库、调阅和管理等管理制度。借阅存档文件材料必须登记借阅人姓名和借阅日期,并及时催还;对于需移交的档案材料,档案管理员要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移交,并按要求办理交接手续。对电子档案应做出备份,以防文件丢失。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