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365bet备用服务器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海安县残疾老人传承海安水乡民俗文化——唱道情

发布时间: 2016-03-02  访问次数:1字体:[ ]

  近日,海安县墩头镇文化、教育等部门的一些志愿者为水乡道情高手举办了一场以挖掘发扬传统民俗主题的刘志龙道情演唱会。

  道情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世行善等宗教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与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清朝乾隆年间迎来道情的盛世——郑板桥时代,从道情的作者和演唱者、曲目和唱腔、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现实生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曲目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道教故事。 

  今年69岁的刘志龙先天性眼瞎,19岁那年,他去东台拜师学唱道情三年。刘志龙一字不识,双目失明,学艺中,他全靠口传心记。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里下河水乡的村落里,经常出现刘志龙臂挽渔鼓、手持简板走家串户唱道情的身影。1979年,刘志龙曾被南通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表彰为还南通地区民歌搜集整理和演唱先进个人。

   演唱会上,刘志龙老人选段演唱了《浪淘沙》、《扬剧数板》、《扬剧慢板》、《耍孩儿》、《泥膏糖》等传统道情曲目,其中他还应观众要求,即兴编词演唱。曲调优美,唱腔动人,激起文化志愿者们的浓厚兴趣:墩头初中教师刘和兵带着渔鼓和简板现场学唱,并拜刘志龙为师;薛桂芳、仲聿明等年轻音乐教师兴趣盎然地专心录乐谱、记唱词。高潮时,他们还与刘志龙一起合唱了一段道情《银缕丝》:“一到春来,老渔翁独坐钓鱼台,桃花红,杨柳绿,百草发芽遍地花儿开,吕纯阳身背青锋剑,张果老倒骑毛驴,怀抱渔鼓上天台……”

  传统道情剧目多没有现成乐谱,靠艺人们口口相传、手把手指导得以流传下来,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和挖掘。在文化娱乐日益丰富、传媒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道情这一传统曲艺文化已然成了一个渐行渐远的民间艺术。据当地乡土作家陈寅生说,刘志龙至今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他是目前海安里下河地区道情艺术的唯一传承人,随着刘志龙年岁的增长,水乡道情这一古老的艺术将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这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采集、整理,以填补地方曲艺文化在音乐文献、资料上的空白。近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驱车百余公里来到水乡墩头镇拜访盲人道情大师刘志龙。詹皖教授计划在年内将刘志龙演唱的道情曲目收入《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传承道情这一民间文学艺术瑰宝。

  活动现场,墩头镇教育助理陆军以一个文化志愿者的身份表示,今后安排5名音乐教师搜集整理刘志龙的道情曲目,并编成教材引进课堂,传承发展水乡道情这一地域民俗文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