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节日。这一天,母亲们通常会收到儿女的祝福和礼物,会在儿女的陪伴下度过别有意义的一天。然而,有这样一些母亲,由于她们的儿女各有身体缺陷,使得她们无法像多数母亲一样收到祝福和礼物,但她们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女。“母亲节”当天,笔者采访了3位“特殊母亲”,见证到她们鲜为人知的“舐犊情深”。
“女儿开口说话是最好礼物”
对于如皋市磨头镇顾沈村居民向佳丽而言,今年的“母亲节”意义非同寻常。她的女儿刘启壹患有先天性听觉障碍,在安装了“人工耳蜗”并经过康复训练后,终于喊出了一声“妈妈”。这一声“妈妈”,虽然迟来了5年,却是向佳丽收到的最好礼物。
刘启壹刚出生就被诊断患有严重听觉障碍,要想让聋儿回到“有声世界”惟一的办法就是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012年,向佳丽得知国家正在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于是向市残联提出了申请。筛查结果令向佳丽很欣慰,她女儿刘启壹符合救助条件。当年10月,刘启壹顺利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接下来的3年,向佳丽带着女儿在苏州参加康复融合教育,女儿终于渐渐恢复了听力和语言功能。
“以前我是个急脾气,自从生了女儿,陪她做康复训练的这几年,我完全改掉了急躁的脾气。为了女儿,我必须耐下性子。”向佳丽说,看着女儿一点点进步,她忙中有乐、苦中有甜。今年,女儿刘启壹终于能够开口说话了,当她对向佳丽喊出第一声“妈妈”,身为母亲的向佳丽不禁流下开心的泪水。
“付出再多只为创造奇迹”
在如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年轻妈妈李亚琴每天带着儿子来这里接受康复训练。李亚琴家住搬经镇,儿子鞠子烁出生后不久,她发现儿子的眼睛有些异常,多方求医问药,最终苏州市儿童医院一纸“脑瘫”诊断书将这个家庭推向深渊。为了儿子,李亚琴辞了工作,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按时将儿子送到康复中心,全程陪护。
鞠子烁今年5岁,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目前已能发出单个字的音节,比如“爸”、“妈”。“只要有一线可能,我都不会放弃。”李亚琴说,4年来,她几乎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儿子身上,每天寸步不离陪伴在儿子身边,儿子的每一次发音、每一个动作都会让她感动。
“儿子就是我的礼物。虽然我现在没有了自我空间,没有了工作,但陪伴儿子这份工作更重要。”李亚琴告诉笔者,对她来说,幸运的大门已经敞开,而开启这扇门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社会上还有不少和她孩子一样的残障儿童,她很想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说“不要放弃”,因为付出就会创造奇迹。
“期待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家住如城街道的凡凡今年6岁,他不聋不哑,但至今无法与家长正常交流,这个被称为“自闭症”的病症,是全家人的心病。这种病症没有办法治愈,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康复治疗。为此,凡凡的母亲常秀娟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陪孩子接受康复课程,每天如此。
每节课,常秀娟既要认真听课,还要不时观察儿子的表情,一旦儿子注意力不集中了,她就得马上提醒儿子。她还要帮助儿子练习口型及发音,“a、b、c”等简单的发音,她得教上数千遍。自闭症的表现特征是社交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刻板等等,几乎生活不能自理,照顾这样的孩子异常艰辛。不过让常秀娟感到欣慰的是,接受康复治疗以来,凡凡在认知和交流方面已有所进展。
“自闭症儿童由于先天发育障碍,语言、社交等能力较弱,需要提早进行康复治疗,家长应有耐心,不能因为一时没有效果就放弃治疗。自闭症的治疗和训练不能一劳永逸,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更需要家人精心呵护和社会各界的包容。”面对凡凡的进步,常秀娟充满期待,她相信自己付出最善意的理解、最温暖的爱心,就能呵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